讲座时间:2016年4月22日下午14:30
讲座地点:外语学院会议室(田家炳楼50203)
主讲人简介:
王同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英语教学法、大纲设计、语言测试等,并长期从事教材编写,已出版教材40余本。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有研究生英语系列教程中《多维英语----探索》、《多维英语----熟谙》、《流利说英语》《步入成功----管理类研究生英语教材上、下册》、《21世纪工程硕士研究生英语系列教材》、《新视角研究生英语读说写系列教材》、《新发展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外语界》、《中国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等国内外语类主要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1991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3年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分册主编)。任全国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应用语言学》编委,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
讲座内容:
动态系统理论(DST) 视角一改传统 SLA 研究中视变化性为“噪音”的观点,认为隐藏在平均数据中的个体差异和变化细节蕴含了语言学习的重要信息。因而研究者记录了这些独特的发展 节奏和表现形式,刷新了对二语学习过程的认识 。 其 中 , Verspoor et al. (2008)和 Spoelman & Verspoor(2010)采用 DST 特定绘图技术将 个体变化过程图像化, 通过跳跃、峰谷等形式展现了动态系统变化过程。 由此可 见,个体变化性是动态系统发展过程的固有特征 ,其具体形式 ( 如在不同时段的 不同强弱程度)代表了特有的发展信息。 因此,个体内、个体间差异都不应忽视, 而应将其视为研究数据加以分析。
研究问题:
1)学习者二语写作中句法各复杂维度的变化发展是否存在交互关联? 具体模式如何?
2)是否可通过动态系统建模模拟问题1)的发展和交互过程?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两名中国重点大学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员工
(员工 A、员工 B)。他们二语学习背景基本相似:来自相同班级, 平时在课堂中接受的语言输入相 似,英语学习的整体进度相同,在班级中属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员工。
结果发现学习者二语写作句法知识发展过程 和变 化 分 析显示其为不平衡、无法预测的动态过程 。 通过对两位学习者写作中句法复杂 度的考察可见 ,DST 研究框架与传统 SLA 方法互补 , 耦合模型表达了二语发展 过程的认知机制 , 用数字表述了发展特点 , 通过计算机模拟检验 对语言发展过程直觉上的认识。
学术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外语教学的老师,必须参加本讲座,同时欢迎其他方向的老师参加!
外语学院
2016年4月20日